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社論/踐履國父造林理念 生態保育美麗家園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國父孫中山先生,名文,號逸仙,西元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生於廣東省中山縣翠亨村。滿清末年,清廷腐敗,民不聊生,習醫的國父有感於懸壺濟世只能救少數人的生命,因此決心領導國民革命,致力救國救民的志業;在歷經十次革命失敗後,終在武昌一役推翻滿清政府,建立中華民國。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,國父積勞成疾,不幸病逝。
 今( 一○五) 年三月十二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一週年紀念日;由於國父生前高瞻遠矚,除倡導革命外,也深知森林對於人類的重要性,因此積極倡導造林。民國肇建之初,國父關切國家建設發展,特別在《建國方略》中強調「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的項目」,並提出「治水之本,在於興林」的宏觀理念,為國家建設奠定了厚實的基礎。政府為感念國父,於民國十九年特別將三月十二日定為「植樹節」,當日政府與社會各界都會舉辦造林與植樹活動,以實際行動實踐國父倡導造林的精神,並為保育森林、呵護地球善盡一己心力,不僅彰顯國父對國家、人民卓越奉獻,更具有引領國人承繼國父造林精神,永續民生建設的重大意涵。
 事實上,綠色森林是地球的生命泉源,它具有涵養水源、防止土石流失、增氧減碳、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;長久以來,森林與人類生活所需更是密不可分。我國古代早就體認森林永續利用的重要,例如《孟子》梁惠王篇說:「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」《荀子》亦云:「斬伐養長不失其時,故山林不童,而百姓有餘材也。」時至現代工業社會,隨著經濟過度開發,地球暖化加劇,近年來植樹造林、維護生態平衡政策,越來越受各國重視。
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在二○○七年發表的《世界森林狀況》報告指出,二○○○年至二○○五年期間,全球森林面積以每年七百三十萬公頃的速度在減少(約相當臺灣兩倍大的面積)。聯合國及各國氣候相關組織都直指,森林不斷消失,已使溫室效應、氣候暖化的情況更加明顯,唯有具體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,才能減緩地球的暖化。至於減碳的做法,可以透過調整產業結構、強化能源使用效率著手,但因這種方法所需成本較高,對整體經濟衝擊也大,所以加強「造林減碳」仍是目前較佳的選擇方案。
 另外,政府基於「生態保護」、「民生永續發展」之考量,林業政策已從開發與造林並重,調整為以「加強植樹造林,強化生態保育」為施政主軸。而輔導會配合政府林業政策,所屬「榮民森林保育事業管理處」之各項工作均以「森林生態系經營」為原則,同時將林業實務技術與科學基礎相結合,而且為達精進目標,遂與學術試驗機構合作,積極配合相關研究,以探求最適合的經營方式,使之成為森林生態永續經營模式的重要參考,根據農委會民國一○四年完成的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結果顯示,臺灣森林面積較民國八十四年第三次調查時,增加了八萬多公頃,森林覆蓋率增加百分之二點一八,全球排名第二十三,成效有目共睹。其中我榮民弟兄的努力與付出,實功不可沒。
 二十一世紀的林業經營,生態保育重於土地開發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,如何永續經營現有珍貴的國土資源,進而創造舒適安全的綠色環境,政府林業單位自是責無旁貸,全體國人亦應共同努力;惟其如此,方能為我們的後代子孫,建構足以永續生存發展的美麗家園。(點閱次數:648)